距離上次組裝AMD桌上型電腦已經過去了五年多,在這五年多中,這台機器在使用上其實也沒出現什麼大故障的狀況,只有主機板的主動散熱風扇偶爾會有異音,以及主機板在早期版本的BIOS下剛開機後有時會發生再次重開的狀況而已。雖然一般使用沒什麼大問題,但AMD CPU + AMD 獨顯的配置讓軟體相容性不是很好,尤其是在虛擬化方面,總是遇到一些怪問題。為了避免惱人的相容性狀況,筆者在此後買電腦都不再考慮使用AMD平台,所以此次組桌機也是選擇使用Intel平台,還可以玩玩看Intel的NPU。



以下是本次組機所使用的基本零組件。

機殼:ASUS Prime AP201(黑)
CPU:Intel Core Ultra 9 285K 24C24T
CPU散熱器:noctua NH-U12A
主機板:ASUS ROG STRIX B860-G GAMING WIFI
記憶體:Kingston FURY Beast DDR5 6400 CL32 32GB(白)x2(64GB)
顯示卡:Intel 內顯(Intel® Graphics)
硬碟: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 M.2 PCI-E 4.0 x2(一顆是系統碟,一顆是備份+虛擬機碟)
PSU:台達 GPS-650MB A(650W 金牌)
系統風扇1(上出):noctua NF-A12x25 PWM
系統風扇2(下進):noctua NF-A8 PWM(舊的)
CPU散熱膏:酷媽 MasterGel Maker(舊的)

由於筆者懶惰,本次開箱組裝並未完整拍照記錄,有興趣的訪客們可以自行上網搜尋筆者所選用的零組件的相關資訊。本篇文章會著重在硬體效能和軟體方面。

原先只是想組個Intel Core Ultra 7 265K,但主機板如果挑相對便宜的型號,就不會用到Realtek ALC1220這個等級的音效晶片,為了挑音效晶片比較好的主機板就挑到了ASUS ROG STRIX B860-G。由於這個板子有高達14+1+2+1相的供電,就改選Intel Core Ultra 9 285K來搭配。

選擇ASUS Prime AP201機殼的原因是覺得它看起來不會太大,也不會小到CPU散熱器裝不下,且也有無透側的版本。

而記憶體的話則是有在考慮要上96GB還是64GB,後來覺得還是先上64GB,如果真的不夠用再升級成128GB應該會更好一點。按照筆者自身以往的電腦使用經驗(主要用於軟體開發),Linux作業系統環境下16GB記憶體一般使用情境是堪用的,但要作軟體開發會需要加開8GB以上的SWAP(虛擬記憶體),所以24GB實體記憶體才是基本稱得上能用的規格,32GB的話能跑虛擬機,64GB則不太需要擔心記憶體不夠用的問題。至於DDR5的頻率在Intel Core Ultra 9 285K這代主流是6400,那就挑一組能輕鬆上6400且CAS延遲不高於32的即可。

顯示卡的話因為筆者在筆電被NVIDIA Optimus荼毒已久,且AMD獨顯在Linux環境下的相容性好像也沒到很好,所以皆不考慮這兩家的顯示卡,索性就先用CPU內顯了,反正筆者也沒在玩什麼遊戲,而且現在Intel內顯好像很強的樣子。若未來有需要獨立顯示卡,應該會再買張Intel的來用。

硬碟的話雖然主機板有支援PCI-E 5.0的M.2,但4.0和5.0的價差在組機的當下看還是挺大的,而且看起來5.0也只是循序讀寫速度比較有差而已,誰沒事會一直在複製大檔案?為求更好的CP值還是選擇相對便宜的PCI-E 4.0硬碟。2TB是固態硬碟容量的甜蜜點。至於廠牌,筆者是想說既然記憶體挑了金士頓的,那硬碟也從金士頓挑。

電源供應器則是隨便挑選650W有模組化和金牌認證且保固方便的,就挑到台達啦!

而機殼風扇為了安靜耐用,當然選擇使用貓扇啦!CPU散熱膏則是在要組裝電腦的時候才想到忘記買,於是就翻出五年前組電腦的時候買的散熱膏來用。

組裝電腦的前因就如以上這樣,以下是在組裝時隨手拍的照片。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將電腦組裝後,筆者在裝完作業系統後就馬上更新了BIOS。更新BIOS最好是直接在UEFI內去讀取從華碩官網下載下來的BIOS ZIP檔,不要擅自解開來用它自帶的更名程式更名為CAP檔,因為這樣就更新不到ME Firmware。

更新BIOS後,筆者就進入UEFI把超頻設定改為ASUS Advanced OC Profile,並開啟記憶體的XMP功能,將記憶體頻率從原生的4800超到6400,其餘相關選項都是設為自動。燒機測試沒有問題,CPU最高溫度不超過90度。

軟體資訊顯示與效能測試

Windows 11 24H2系統資訊和工作管理員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CPU-Z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285K的CPU-Z單核分數為909,多核分數為19011。對照筆者的前一台桌機,3900X的CPU-Z單核分數為543(提升67%),多核分數為8218(提升131%)。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GPU-Z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AIDA64

DDR5 6400 CL32記憶體的讀取速度為100926 MB/s,寫入速度為93880 MB/s,複製速度為98838 MB/s,延遲為81.5 ns。對照筆者的前一台桌機,DDR4 3200 CL16的讀取速度為47859 MB/s(提升111%),寫入速度為46456 MB/s(提升102%),複製速度為50972 MB/s(提升94%),延遲為79.3 ns(慢了3%)。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Cinebench R20

285K的Cinebench R20分數為16792 pts。對照筆者的前一台桌機,3900X的Cinebench R20分數為7041 pts(提升138%)。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Cinebench R23

285K的Cinebench R23單核分數為2416 pts,多核分數為42766 pts。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Cinebench 2024

285K的Cinebench 2024單核分數為149 pts,多核分數為2520 pts。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UNIGINE Superposition

285K的1080p Medium DirectX的分數為3996。對照筆者的前一台桌機,3900X+RX550的1080p Medium DirectX的分數為2389(提升64%)。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285K的1080p Medium OpenGL的分數為4045。對照筆者的前一台桌機,3900X+RX550的1080p Medium OpenGL的分數為2044(提升98%)。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由這個測試可知Intel內顯已經遠遠比五年前的入門獨顯強了。

CrystalDiskInfo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系統碟)的平常使用溫度在40度以下。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CrystalDiskMark

Kingston FURY Renegade 2TB的循序讀取速度為7017 MB/s,循序寫入速度為6693 MB/s,4K讀取速度為1339 MB/s,4K寫入速度為1094 MB/s。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Linux Mint 22.1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7z

7z b的測試結果如下。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mprober

由於Linux Mint 22.1所使用的Linux Kernel 6.8.0-52尚不能完美支援Intel Core Ultra 9 285K(/proc/cpuinfo 會有資訊錯誤),筆者是使用不太穩定的Linux Kernel 6.12.3來跑mprober b的基準測試,故成績可能會略差。

desktop-intel-core-ultra-285k

如上圖,285K+DDR5 6400 CL32的單核心為71015480 iterations/s,多核心為1423858538 iterations/s,記憶體為96 GiB/s。對照筆者的前一台桌機,3900X+DDR4 3200 CL16的單核心為42407416 iterations/s(提升67%),多核心為873702767 iterations/s(提升63%),記憶體為51 GiB/s(提升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