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覺得用4核心的筆記型電腦編譯程式碼和影音轉檔很花時間,就想組一台多核心的小型桌機來用。由於CPU目標是使用12核心的AMD Ryzen R9 3900X,為了讓主機板不那麼高溫,並且要能夠全功能在Linux上運作,於是選擇了標榜擁有10相供電,且沒有使用特規晶片的ASRock Phantom Gaming X570 ITX/TB3。
筆者以前從來沒有用過華擎的板子,對它的印象停留在華碩分家出來做中低階主機板的廠商。事實上,X570晶片的小主機板也不多,只有ITX/DTX規格的可以選,沒有M-ATX的板子。技嘉的X570 I AORUS PRO WIFI算是最早出來的X570 ITX主機板,但它只有8相,有點擔心它不適合跑12核心的3900X。華碩出的ROG STRIX X570-I GAMING規格很不錯,10相供電且散熱設計良好,但它的音效晶片硬是要用自家的SupremeFX S1220A CODEC,感覺Linux系統會沒有辦法驅動。所以為求保險,筆者還是選擇了華擎的Phantom Gaming X570 ITX/TB3,而這塊板子有兩個很大的特色,第一是它支援Thunderbolt 3,第二是它只支援Intel的115X散熱器腳位!
廢話就不多說了,先來看看ASRock Phantom Gaming X570 ITX/TB3的外盒吧!(事實上這篇文章是偽開箱,盒子內的主機板早就被拿出來裝上CPU和記憶體了。)
由於這張主機板是ITX板,尺寸十分嬌小,因此盒子也不是很大。
接著再看看盒底。
然後就是開盒啦!
盒子裡面有說明書兩本、一片光碟片、兩條SATA線、一顆鎖M.2 SSD的小螺絲、一組802.11ax Wi-Fi和Bluetooth 5.0的2T2R天線,以及ASRock Phantom Gaming X570 ITX/TB3主機板本體。
Wi-Fi天線的品質感覺一般,原本還以為會是直接給兩根天線呢!弄成天線座其實不太好用,組合在一起很容易就散了……而且也不好攜帶。
再來看看主機板本體的IO部分吧!
如上圖,由左到右、由上到下,分別是:PS/2連接埠、兩個USB 3.2 Gen1(USB3.0)、CMOS清除按鈕、Display Port輸入埠(用來輸出給TB3)、HDMI輸出埠(需內顯)、USB 3.2 Gen2 Type-C、兩個天線連接鎖點、1Gbps RJ-45連接埠、兩個USB 3.2 Gen2、6個音訊輸入/輸出埠。另外可以看到IO板後方上了一層高厚的馬甲,那個整塊都是散熱片,熱會藉由一根導管導到X570南橋晶片上面配有主動散熱風扇的散熱片。IO板後方的馬甲高度約為4公分,非常高,要安裝長或寬大於9.8公分的CPU風冷散熱器(無論下吹式或是塔散)的使用者必須要注意會不會卡到。南橋晶片上的散熱片的高度有3.7公分。
有4個電感是另外使用散熱片進行被動散熱,散熱片高度有4.3公分,非常高!
M.2的SSD槽在主機板背面。
剛拿到這張板的實品的時候其實有點小失望,差不多的價錢,要不是因為華碩用特規的音效晶片,不然筆者還是會去買ROG STRIX X570-I GAMING。華擎的這張Phantom Gaming X570 ITX/TB3和華碩的ROG STRIX X570-I GAMING都有自帶RGB燈珠,不過其實放進沒有側透的機殼也看不太到,所以有跟沒有一樣。然後這張板子在平常通電運作的時候,南橋溫度基本上都在60~70度,比3900X還高上不少,即便把風扇火力全開,溫度也還是降不下來,或許X570都是這麼熱吧?畢竟這張板子也已經給了很高的散熱片和6000轉的主動風扇來壓制了!
最後來做幾點補充:
- 預設並沒有開啟蜂鳴器,可以進UEFI來開啟。
- 預設未開機狀態下的USB是會供電的,如果想省電一點可以到UEFI設定S5(關機狀態)時開啟Deep Sleep。
- 預設的RGB燈光效果在未開機的狀態下就會啟用了,如果想省電一點可以到UEFI關閉S5(關機狀態)時的燈光效果。
- 燈光效果的變化可以直接在UEFI進行設定,並且不用重開機就可以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