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Mint是基於Ubuntu的衍生發行版,通常在Ubuntu新版本釋出後一個月左右,Linux Mint也會釋出相對應的新版本。版本號碼的話,Linux Mint 15對應到Ubuntu 13.04、Linux Mint 16對應到Ubuntu 13.10,依此類推。但在Linux Mint 17之後,大版本號是跟著Ubuntu的LTS(長期支援)版本,有5年的更新支援,Linux Mint 17對應到Ubuntu 14.04、Linux Mint 17.x也都還是對應到Ubuntu 14.04,只是有跟著Ubuntu 14.04 LTS做些錯誤與漏洞修補和Linux Mint本身功能的增加。而這次的Linux Mint 19也不例外,對應到Ubuntu 18.04 LTS,可以支援更新到2023年!
Linux Mint
Linux Mint主旨在於提供一個流行、高雅、舒適、高效且易用的操作系統,因此Linux Mint幾乎都能在舊電腦上順順的執行。Linux Mint能夠使用所有Ubuntu的軟體庫和Linux Mint自身的軟體庫,而且因為發佈期較晚,系統穩定度也較Ubuntu高。筆者自2013年8月開始從Ubuntu系列的發行版轉到Linux Mint系列(從Linux Mint 15開始接觸),使用體驗非常良好,因此還蠻推薦使用Linux Mint作為個人電腦的作業系統!
Linux Mint有兩個主流的桌面環境,最主要的是基於GNOME 3的Cinnamon,再來就是本篇文章所要介紹基於GNOME 2的MATE。
選擇MATE而不選Cinnamon的原因
Cinnamon應該是Linux Mint的主流才對呀!為什麼卻不使用Linux Mint 19 Cinnamon,而要使用Linux Mint 19 MATE呢?
MATE沒有華麗的視窗特效
蛤?沒有特效?那不是很醜嗎?確實,Linux Mint預設的MATE環境是沒有什麼視覺特效的(要特效的話可以安裝Compiz來調整,不過不建議),但是說真的,電腦畫面有沒有特效真的很重要嗎?特效既不能夠增進使用電腦的工作效率,還反倒會需要讓電腦花額外的時間來執行特效。例如顯示一個視窗,沒有特效的話可能0.1秒就可以看清楚視窗的內容;有特效的話,可能還需要多花0.5秒,也就是要0.6秒才能看清楚視窗的內容,我們的時間都很寶貴的,何必花這種無意義的時間呢?而且,產生特效還需要消耗CPU的運算能力,在硬體設備不夠好的情況下,可能就會因為特效的關係,讓作業系統操作起來不順暢。
MATE易於工作
MATE繼承了GNOME 2易於調整面板的優點,且還保留了傳統的GNOME應用程式選單,在工作效率上應該會比Cinnamon來的好,不過當然還是習慣最重要啦。
安裝與設定Linux Mint 19 MATE
取得安裝程式
使用上面的連結可以進入Linux Mint的官方網站,在「Download」分頁中可以找到MATE的下載點。以近幾年的電腦來說,幾乎都支援64位元的作業系統,為了避免日後擴充記憶體的麻煩,一開始就選擇64-bit(位元)來安裝會比較好。
製作安裝設備
從Linux Mint官方網站下載下來的安裝程式為iso映像檔,如果要在電腦開機的時候進入Linux Mint MATE的安裝程式,必須將iso映像檔燒錄成光碟,製作成Live CD;或是將iso映像檔用Rufus、UNetbootin等Windows軟體或是7z等壓縮/解壓縮工具裝入USB儲存裝置中,製作成Live USB。Linux Mint允許使用者在尚未將系統安裝至電腦的硬碟裡前,直接在光碟或是USB儲存裝置上使用Linux Mint的功能(如:看影片、聽音樂、開網頁、玩遊戲)。
開始安裝
首先放入Linux Mint的Live CD或是插入Live USB,接著將電腦重新開機,進入BIOS的開機順序設定,將第一順位的開機裝置改為Linux Mint的所在裝置,儲存設定後重新開機。接著應該會看到類似以下的畫面。
在倒數的時候可以使用鍵盤方向鍵選擇要使用的功能,在這裡因為要安裝Linux Mint,所以選擇「Start Linux Mint」。
電腦會讀取資料一段時間,這時可以先去泡個茶,上個廁所。
不久後就會進到Linux Mint的MATE桌面,此時就可以隨便試用看看Linux Mint MATE的功能。
如果您是使用獨立IP(像是學校宿舍網路)、PPPoE(需要帳密的撥號上網)或是WIFI(可能要驅動程式)的方式上網,可以在下方工具列找到連線的圖示,對它按下滑鼠右鍵,選擇「Edit Connections」,進入連線設定。
Wired Connection就是有線網路,可以手動設定有線網路的IP。
如果是要新增WIFI,可以在連線管理視窗按下「+」(Add)按鈕,然後選擇「Wi-Fi」,填入WIFI的SSID(例如HOME)和WIFI的密碼(密碼通常是使用WPA&WPA2個人版本來驗證)。
如果是要新增PPPoE,可以在連線管理視窗按下「+」(Add)按鈕,然後選擇「DSL/PPPoE」,填入PPPoE的帳號與密碼。
在能連上網際網路的環境下安裝Linux Mint,可以順便將軟體庫更新到最新。
網路設定好後,按下桌面上的「Install Linux Mint」,即可開啟Linux Mint的安裝程式。一開始就會要求您選擇語言,在選單中的下方可以找到繁體中文。選好後按下「繼續」按鈕。
接著設定鍵盤,如果沒有特殊需求,預設即可。然後按下「繼續」。
安裝程式會替您檢查目前電腦的狀態,如果沒看到什麼需要注意的問題項目,勾選安裝第三方軟體的核選方塊後,就按下「繼續」按鈕吧!
接著要選擇安裝Linux Mint的方式,建議選擇「其他」,由自己分割磁區的大小和檔案系統的格式會比較好,可以決定是否保留硬碟中已安裝的作業系統和已存在的檔案。然後按下「立刻安裝」。
如果您是使用新的硬碟,在儲存裝置的清單中可能會看不到任何的分割區。如果您有看到分割區,若沒有特別要保留的資料,筆者也會建議您把舊的分割區先都刪了(重新分割可以讓磁區對齊)。
若您是使用EFI系統,那麼第一個分割區應該要給EFI(檔案系統的類型為EFI partition)使用。若您不是使用EFI系統,那麼第一個分割區應該要掛載到「/boot」,檔案系統使用最穩定的「ext4」。不論是EFI或不是EFI,第一個分割區都建議切出來給系統作為存放開機程式的地方,大小切個256MB~512MB就很夠用了。若不知道自己是否使用EFI,只要看Linux Mint安裝程式在這個地方設定分割區的時候有無EFI檔案系統的類型。不管怎麼樣,如果遇到安裝好Linux Mint後,BIOS那邊開機裝置設定也正常,但是卻沒辦法正常開啟Linux Mint(可能可以進得去桌面,但是開機過程中會出現boot相關的錯誤訊息),EFI或是/boot磁區有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大。
Linux系統和Windows系統一樣有虛擬記憶體的機制,但是在Linux,虛擬記憶體通常被獨立切割成一個完整的分割區,稱作SWAP。SWAP在安裝時要決定好如何切割,通常會在非系統硬碟的硬碟上切出,但是若電腦沒有兩顆以上的硬碟的話,在系統硬碟上切出也是可以的。一般SWAP的大小為實體記憶體(RAM)大小的兩倍。假設我的RAM有3GB,那麼SWAP就切6GB出來吧!但現在電腦的RAM容量動輒就數GB甚至數十GB,過大的SWAP也用不到,切個4GB應該就很夠用了。
再切出兩個分割區存放系統檔案和個人檔案,分別掛載到「/」和「/home」。如果CPU效能還夠的話,檔案系統可以用Linux Mint 18之後開始支援的「btrfs」,速度會比「ext4」還要快一些。分割區大小請自行決定,通常「/home」會需要比較多的空間。如果不知道怎麼分配的話就用剩餘可分割空間各一半切給它們吧!當然也可以偷懶只切出「/」就好。
設定完後,按下「立刻安裝」。安裝程式會再次確認硬碟會更動的地方。
接著設定時區(系統應該會自己抓取正確地點)。然後按下「繼續」。
設定電腦名稱與使用者帳密(密碼同sudo密碼),以及決定是否要在電腦開機的時候自動登入。然後按下「繼續」。
等候安裝,可以順便看看安裝程式上顯示的Linux Mint特色。
誰說電腦的作業系統一定要花錢買?用Linux Mint不但免費,也可以做到跟Windows一樣的事!
安裝好就就可以重新開機啦!
正常情況下,開機時會出現Linux Mint的Logo。
如果沒有啟動自動登入的功能,重新開機之後會先來到Linux Mint的登入畫面。
歡迎畫面。
桌面。
更新Linux Mint
安裝好Linux Mint後,再來就是將系統版本更新到最新,以免遇到太多安全性漏洞以及程式的BUG
打開左下角的Linux Mint MATE選單,在所有應用程式的「管理」分類中,可以看到「更新管理員」,用滑鼠左鍵點擊開啟。如果在選單中一時找不到的話,可以在Linux Mint MATE的下方工作列的右邊找到更新管理員的圖示(盾牌)。
第一次使用「更新管理員」時會出現歡迎畫面,直接按「確定」按鈕即可。
如果有出現設定「Timeshift」來備份系統的提示,可以參考下一小節的說明。
更新管理員會列出目前可以更新的項目。由於剛安裝系統,所以要更新的項目可能有很多。
我們不要急著更新,先透過功能表選單的「檢視」→「可見欄」將「等級」欄位開啟,即可在更新的項目清單上,看到更新項目的等級。愈高等級的項目風險愈高,尤其是等級4以上的更新項目,大多會更動到Linux Kernel和驅動程式的部份。
為了避免我們的電腦系統在更新之後就死機,可以透過功能表選單的「編輯」→「偏好設定」的「等級」標籤頁中,來設定預設要套用的更新等級。建議設定是將所有等級的「Visible」(可見的)都勾選,等級4以上的「Selected」(選取)都取消勾選。
由於我們的Linux Mint是新安裝的,官方很可能在後來已經有針對重大系統安全性和程式的BUG釋出更新檔了。因此在第一次更新時,建議勾選包含等級4以上的所有更新項目。
然後就開始安裝更新吧!如果更新的套件需要安裝其它套件,更新管理員會出現警告視窗,通常直接安裝新套件是不會有問題的,直接按下「確定」即可。
開始更新後,要先輸入sudo的密碼,也就是一開始安裝Linux Mint時輸入的使用者密碼。
接著就等待更新結束吧!
如果有更新到等級4以上的項目,更新完後建議重新開機。
Timeshift
Timeshift是從Linux Mint 18.3開始的新功能,可以自動定期對檔案系統進行備份。
第一次執行Timeshift的時候,需要設定Timeshift的備份方式,建議使用「RSYNC」來進行差異備份。
接著要設定備份檔的存放位置,備份檔最終會存在所選分割區的「timeshift」目錄下。
然後要設定備份的週期和備份檔的保留數量。
確認設定。
設定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使用Timeshift啦!當然,如果有設定自動備份的話,丟著不管它就好,有需要的時候再開出來還原。
預設情況下,Timeshift會備份系統的整個根目錄,排除家目錄和可移除儲存裝置的目錄。如果有需要設定其它的排除目錄的話,可以到Timeshift的設定選項中進行設定。